历史现场教学 | 访韶州名郡,览历史古迹

无

Body

11月19日到21日,在中文系(珠海)贾智副教授、徐俊刚副研究员、雷婷博士后、孙茂霞博士后及党务秘书王轲老师带领下,我系四十余位同学前往韶关开展历史现场教学活动,一览人文历史风光,接受文化浸润。

 

马坝人——石峡遗址:探索文明起源

 

19日下午,师生们抵达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的马坝人——石峡遗址。1958年,当地农民在此发现了头盖骨化石,后经考古学家鉴定,确认是人类早期智人阶段的头骨化石。而1972年,在马坝人遗址南面峡地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四层文化堆积,故又将这里命名为石峡遗址。

走进马坝人——石峡遗址博物馆,同学们一边细细观察马坝人化石,一边聆听带队老师的讲解。看着许多珍贵的化石资料,同学们似乎能想象出我们久远的祖先是如何开荒、狩猎、繁衍下来的。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他们留下的印记,仿佛能让我们穿越时间去到他们的时代。

相比马坝人而言,石峡文化离我们的距离更近,贾智副教授介绍道,石峡文化是我们探索原始社会到先秦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材料。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出土的石器、陶器及玉器,也让文珠师生近距离感受了青铜文化、石器文化。

 

省委旧址:红色堡垒 革命丰碑

 

离开马坝人遗址,文珠师生们走进了中共粤北省委五里亭旧址。1941年春,为更好地进行革命斗争,中共粤北省委迁到韶关五里亭广东韶州师范学校农场小院。五里亭的地理位置优越,当时的韶州火车站在城区,离五里亭较近,码头也在附近,可快速进出城传递消息,为粤北省委在广东抗战中起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优良的地理条件。

百年大党,风华正茂。走进中共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,历史的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,光辉岁月彷佛又重现在同学们的眼前。一份份陈旧的文件,一张张黑白的照片,无声地诉说着广东军民在省委领导下积极抗争、可歌可泣的历史。这段历史让我们获得精神力量,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,不忘初心使命。

 

梅关古道寻历史脚印 珠玑古巷品岭南风情

 

20日上午,师生们前往距南雄市中心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,重走梅关古道。梅岭历史悠久,相传最早是在战国时期,大批越人迁往岭南,在梅岭一带安扎下来。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、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,艰苦创业,使这一带迅速兴盛起来。此后梅岭成为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,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,并向岭南传播开去。

而到了唐代,梅关古道又迎来了一次繁荣气象。带队老师向同学们细细讲解道,唐开元四年,张九龄奉命开凿梅岭,此后成为南北沟通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。商贾如云,货物如雨,万足践履,冬无寒土。张九龄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有诗云,“开关劈道曲江公,南北通途百代功。独此眼光千古鉴,兴隆富庶赖交通。”这里的曲江公指的便是张九龄。

同时,梅岭也是古战场,是革命年代红军多次战斗的地方。陈毅元帅曾在此坚持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,并在临危之中写下壮志凌云的《梅岭三章》。古道保留着原始的石路,师生们沿着梅关古道走到广东与江西赣州交汇的地方,极目远眺,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繁华。

珠玑古巷,原称敬宗巷,位于韶关市南雄市北部偏东,地处梅岭与南雄之间。珠玑古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,从珠玑古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,其后裔繁衍达七千多万人,遍布海内外。这里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,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,也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,被誉为“中华文化驿站,天下广府根源”。

“小宗异,大宗同,钦钦世世;前人修,后人续,享之绵绵。”这片古巷的价值是让广府人明白了本身即是“中原人”,更重要的是作为“岭南人”而存在。对家乡的追寻,是我们的文化长盛不衰的源动力。每当忆起祖先的辉煌和磨难,为我们留下了这片辽阔的土地和优秀的文化,人就会充满了斗志,愿意用生命去守护这个美丽的家园。

此次韶关历史现场教学,师生们饱览历史古迹,感受人文魅力,有效活化课堂所学的理论、历史知识,增进了对古文化的了解。